《看不见的风景》,侯林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看了书的题目,笔者曾想,这个侯林,怎么写的是“看不见”的风景呢?难道也受了时风的影响,在书名上先就来了一噱?但是,捧读之中,却不禁为其一篇篇别具新意的佳作所深深吸引。原来,作者之意并不在写景,而是在“去蔽”,即以从生命深处开掘、导引出的一脉清泉,穿透遮蔽视力的各类有形乃至无形的屏障,涤去生命灵性的蒙尘,给自己和别人一个光洁、鲜活而又启智开慧的精神境界。这些故事,向人们揭示出生命存在和人间事物的另一面风景,虽然它常常是一时间所看不见的。对此,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发表什么宏论,只是以此意向为经,以生动传神之笔,串讲了几个似乎各不相干的小故事。
书中的首篇《近之惑》,应该说是该书的点睛之作,也是极为精粹的一篇散文佳作。这缘自他的一次同学聚会。聚会中录了像,可拿回家一放,自己却脸红心跳,觉得那完全不像是自己的声音了。因此他有了一点感悟:“我们能够准确无误地听到世间的任何声音,可是却听不到自己的真实的声音。”一个多么有意味的现象!由听觉而及于视觉,古人早就发现了“人睫不自见”的现象,并引申出“目短于自见,智短于自知”的道理。越近越看不清,此即为“近之惑”。
人在许多时候,特别是在为物欲所蔽、为困顿所扰时,常常需要从另一面想一想,或者是作一下反向思维。比如“路”,人们尽管经常把鲁迅的那句名言挂在嘴边,时不时地念叨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是,人们想没有想过,早已被先驱者们披荆斩棘踏出的路,是否还曾记得?在《路》这篇文章里,作者承接鲁迅的话,写出了以下我以为同样警辟的话:“地上其实有路,/只是我们看不见;/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
表面看来,侯林的散文似乎以说理见长,其实不然。他所着力凸现的,却是一个“悟”字,正是由这个“悟”字,把感性与理性糅合为一体,把诗性与智性也不着痕迹地化而为一了。他的作品的着墨点,说小也小,无一不是从他自身的直接感受与悟解写起;但其作品的精神时空却说大也大,无论古今中外,凡是人类智慧的创造和诗化生存的记忆,都如一条汨汨流淌的大河,又如一片浩瀚的海洋,尽收眼底。行文中随意撷取,灵感闪跳;文字跳宕,却气脉流贯。加之语言的动势与明显可感的节奏感,诵读中更觉韵味十足。
书中也有些写景记游的文字,但难得的是大多能化“景”为“境”,优美而富有内涵。还有一些记述个人经历和怀念亲人的文字,多是写旧时苦难中动人心旌的崇高亲情和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生命所经历的磨练与涵养,写来情真意切,荡气回肠。